隨著科技的進步,讓騎乘功率越來越普及(延伸閱讀:自行車功率計的演進),我們都知道功率資訊在自行車訓練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是相信很多人在看到密密麻麻的騎乘資料,不免都會產生疑惑,這些資料到底告訴我們什麼?該如何從這些資料中獲取有用的資訊呢?
功率區間持續時間 (Power zone distribution)
透過個人的閾值強度將騎乘功率分成不同的區間,並計算在每個區間下的累積時間,可以獲得各區間佔總騎乘時間的百分比;如圖1,這樣的方式可以了解這趟騎乘對個人的強度有多高,視覺化訓練的刺激與負荷的量。而為何使用個人的閾值強度作為區間的切割依據,其理論背景為何,請參考<延伸閱讀:如何評估訓練強度?>。
功率與持續時間曲線 (Power-duration relationship)
透過平均的方式也可以獲得單次騎乘的強度資訊,但在騎乘過程中可能因為路況、下坡和交通號誌等外在因素影響平均的結果,所以為了減低這些因素的影響,發展出了最大平均功率的方式 (Maximal mean power output);透過不同連續騎乘時間如:5秒、10秒、5分鐘、20分鐘、1小時等最大平均功率的結果,我們可以獲得一條功率與持續時間曲線,如圖2,經過累積許多騎乘資料後,包含各種騎乘狀態如衝刺、長時間爬坡和平路騎乘等,所產生的曲線即可代表個人的各項騎乘能力。
隨著工具的發展與平常騎乘資訊的累積,可以更明確掌握自己能力與狀態的變化,我們不一定需要進實驗室進行正式的測驗,也可以獲得或是預測一些個人的生理能力指標,像臨界功率或是功能性閾值功率等資訊,善用這些資料我們可以回頭檢視訓練的成效、觀察每次的騎乘策略以及監控生理狀況的變化,讓訓練更有效率。
參考文獻:
Allen, H., & Coggan, A. R. (2006). Training and Racing with a Power Meter (1st ed.). Boulder, CO: VeloPress.
Leo, P., Spragg, J., Podlogar, T., Lawley, J. S., & Mujika, I. (2022). Power profiling and the power-duration relationship in cycling: a narrative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22, 301-316.
加入會員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