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每年都舉辦上百場路跑賽,跑步儼然成為最流行的運動項目之一。然而,在這樣的風潮下,我們『跑』的健康嗎?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有37~56% 的跑步熱愛者有受傷經驗,其中14.2% 的人需要進行醫療救護,而2.3% 的人甚至會因此而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van Mechelen, 1992)。舉例來說,如果你是跑步的初學者,在學習跑步的初期,你的動作型態可能會以足跟著地為主。足跟著地的動作型態會減慢跑步速度,這代表在每一步行進的過程中都必須要重新加速,會出現不必要的能量消耗,造成運動效率的降低。再者,多數造成受傷的原因就在於身體已無法負荷卻不自知,繼續運動的結果而造成運動傷害。因此,若能在跑步過程中即時了解自己的步態參數進而給予指導,能提高運動效率也可以降低造成運動傷害的機率。
現今電子科技發展成熟,新世代的穿戴式科技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與雲端科技蓬勃發展,穿戴科技的技術已經成功導入跑步的運動科學中,目前已成熟的穿戴科技能記錄步伐大小、次數與運動過程中的資訊(如卡路里能量消耗)。但只是進行簡單記錄電子儀器所偵測到的數據,未免也太大材小用,因此透過最新科技感應技術與雲端系統的整合(如下示意圖),藉由實驗測試與設備演算法技術改良,結合健身運動與健康醫療兩個領域的專業,這些先進的穿戴式科技產品便能夠提供更強大的功能,在運動的同時也能兼顧健康照護,讓健身運動變得更加有趣。
Intel在近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推出多項穿戴式裝置技術,近2年CES各家廠商推出的穿戴式裝置更是不勝枚舉。接下來,穿戴式科技在健身運動產業上的發展,會致力於開發的設備不僅僅能記錄使用者的運動情況,還可將所記錄的數據演變成有意義的圖表,以協助使用者了解更詳細的動作模式與身體狀況。甚至搭配GPS與結合3D空間運動的感測器,能夠將使用者進行跑步運動時的型態、姿勢做分析,與專業運動員的資料庫進行分析比對,藉由龐大的資料庫來評估使用者的跑步姿態與效率。
此外,在新一代的運動服飾中已將感測元件技術融入其中,能夠隨時隨地監測使用者心跳與運動速度,透過WI-FI或藍芽的傳輸方式將所監測到的數據傳輸到裝置上,使用者能夠更清楚的掌握運動中的狀況,並結合雲端平台將使用者的跑步資訊做更有效的管理與應用。
在穿戴式科技、影音技術與社群網路的推波助瀾下,相信未來幾年內會有更多的穿戴式科技應用在健身運動的領域上,也會有更多的身體量測數據一一攤開在使用者面前,面對這些結果,該如何努力利用電子產品給予的健康指令,這正是我們下一階段所必須面對的,再精采的科技終究還是要回歸到人性面,畢竟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不是嗎?
加入會員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