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局部定位系統 (LPS) 在國際上應用已越來越普及,延伸閱讀《局部定位系統應用於運動員追蹤》,除了應用於團體球類項目,個人運動項目如田徑似乎也是可探討之方向;近期台師大運動競技學系田徑隊,將LPS應用在短距離跨欄之技術分析。本篇文章將概述研究團隊如何利用LPS設計實驗,為跨欄運動提供技術分析。
跨欄運動分期
跨欄是一項技術與速度結合而成的運動,除了過人的身體素質外,良好的技術也是必須具備的能力。相較歐美選手優異的身體素質,亞洲選手可透過優異技巧來彌補身體素質的不足;另外近年不乏有國內選手在國際上表現突出,因此跨欄項目也為我國重點培養項目之一。以室內60 m跨欄來說,男女均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跨過5個障礙欄架並抵達終點。與百米賽跑不同,短距離的跨欄包含更具技巧性的跨欄動作,因此我們除了得知總成績來做為好壞判斷標準外,更希望能獲得跨欄過程中的細項分期,以便做更完善的評估。如下表所示,舉例來說,起跑、欄間跑、衝刺 (綠色區塊) 都是速度提升階段;跨欄 (黃色區塊) 因騰空時間長 (受風阻影響) 則為速度下降階段,而兩顏色區塊的界定,通常是透過腳步來區分,此兩者之間銜接是否順暢往往會影響選手的表現,因此透過週期性變化評估,能找出選手較薄弱之區間,並針對弱點進行補強。在過往為了監控短距離徑賽,研究團隊會架設攝影機、光閘等光學儀器設備在跑道一旁,這會產生許多使用上之不方便,例如:只能監控一位選手 (遮蔽問題) 而忽略同儕競爭、數據無法即時分析 (錯過當下糾正時機),因此我們會利用LPS協助跨欄訓練分析。
如何進行儀器比較?
首先LPS主要有兩大優勢,一是定位追蹤 ,延伸閱讀《運動員追蹤系統》,二是偵測敏感訊號之慣性感測器 (IMU) ,延伸閱讀《穿戴裝置的偵測原理》,而跨欄運動特徵,正是由選手在跑道上的移動並搭配腳步變化而組成 ,延伸閱讀《透過觸地時間就能推算你的跑速!》、《判斷著地型態的方法》,似乎有應用之可能。於是我們將具有定位功能之感測器及IMU,綁貼在選手的運動頭巾及雙腳上,以便即時追蹤頭部位置與判斷腳步觸地時的撞擊訊號。從收集之訊號我們即可標記事件發生點,進而計算出跨欄相關週期參數;另一方面為了比對準確性,我們同時架設兩台GoPro高速攝影機 (120 Hz) 在場地旁進行拍攝當作效標,延伸閱讀《影片在運動科學之應用》,並擺放角錐做為比例尺參照,透過視覺步態分析與每張影格篩選,亦可計算跨欄相關週期參數。
儀器誤差結果
兩者儀器均可量測到跨欄與欄間跑之時間、距離參數,結果如下表所示,儀器時間誤差大約在0.02 s內,距離誤差大約在10 cm左右。這意味LPS與影片時間的誤差,已在儀器極限內 (50 Hz,每0.02 s收取訊號一次),且大致會有半個腳掌的距離誤差,就此結果來說,若LPS使用在短距離田賽訓練上,其實已經具一定的水準;另一方面,正式短距離田賽的成績很常出現僅0.01 s的差距,我們也觀察到LPS會有較大的時間誤差出現 (0.024 s),因此要做為正式比賽計時工具,還有待驗證。整體而言,LPS應用於個人訓練是可行的,我們日後將會針對此議題再做相關延伸。
本文的目的並非要討論LPS的精確性能到何種程度,主要是想探討將LPS應用於不同運動員追蹤之可能,並證實可行性。LPS應用在跨欄上可以解決前述的同時起跑遮蔽與立即性回饋問題,這對跨欄訓練分析是一大進展;然而相比百米賽跑,跨欄較為特殊,需由腳步來進行週期切割,因此在判斷腳步上需有一定準確性,倘若是使用於一般短距離賽跑,應該也會有不錯的成果,未來應嘗試應用於更多不同運動項目。
參考文獻:
方麒堯、蔡於儒、陳韋翰、相子元 (2020年11月)。局部定位系統在短距離徑賽訓練之應用。「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年會暨運動科學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加入會員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