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跑步習慣的的人,應該對“跑步經濟性”這個詞不陌生,因為這是一個很常在跑步訓練時提到的概念。但實際上跑步經濟性在運動科學上的定義與影響的因素到底是甚麼呢?或許對大多數的跑者而言,這個問題並沒有很清晰的解答。
跑步經濟性是甚麼?
跑步經濟性代表的意義是跑步效率,它的概念是:固定速度下,穩定跑步消耗的攝氧量,攝氧量越少表示跑步經濟性越好。其中,攝氧量會除以體重,表示人體每公斤所消耗的攝氧量,這個動作稱之為體重標準化,目的是避免不同體重影響到攝氧量的絕對數值。會使用攝氧量是因為人體在生產能量的過程大部分都需要消耗氧氣,攝氧量越大表示能量消耗得越多。舉例來說,如果相同速度下跑者A的攝氧量消耗比跑者B還要大,表示他需要比較多的能量才能跑到相同的速度,這意味著在跑步的過程中,跑者A跑步效率較差,浪費了較多的能量。
跑步經濟性怎麼用?
知道了跑步經濟性之後對我們有甚麼好處呢?對於長距離跑步而言,擁有好的跑步經濟性非常重要,因為長距離的跑步幾乎會耗盡人體儲存的能量,所以要盡可能節省能量的浪費。理論上,兩個體能條件相近的跑者,跑步效率較好的跑者能用較短的時間完成同樣的距離。這點可以從一些相關的研究中證明,例如下圖,研究結果顯示跑步經濟性越差的跑者,跑完10公里的時間越久。因此,增加跑步經濟性是很重要的跑步訓練。
但跑步經濟性要如何增加呢?許多研究嘗試回答這個問題,國際的運動醫學期刊發表了一篇研究整理了相關的結果,發現觸地時間較少、垂直震幅較低、下肢剛性較大、下肢轉動慣量較低以及較堅硬的鞋子有助於提高跑步經濟性。不過這篇研究是針對新手或是業餘選手受短期訓練(小於13周)造成的影響,作者也提到未來的研究需要更進一步觀察長期訓練造成的效果。
跑步經濟性的限制
跑步經濟性代表跑步效率,但是要如何在長期訓練下提高跑步經濟性仍是一個研究中的課題。除此之外,由於量測攝氧量的機器通常十分昂貴,且無法在室外使用,因此一般大眾較難直接得知自己的跑步經濟性,對非菁英跑者的應用性不高。近年來的許多研究嘗試用更簡單的參數取代跑步經濟性,但仍無一個確切的共識,期待後續的研究可以在跑步經濟性的應用上有突破性的進展。
加入會員看更多